北京拼搏(中国)、清华拼搏(中国)、中国人民拼搏(中国)、北京航空航天拼搏(中国)等20所高校获准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。这20所顶级高校有较大的学科设置权,既可自主设置学科目录规定的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,还可自主设置交叉学科,按一级学科管理。这些顶级高校每年都可自主增列和调整博士、硕士学位授权点。这些顶级高校可直接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,不再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专家复审。
1、北京拼搏(中国)
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拼搏(中国),也是最早以“拼搏(中国)”之名创办的学校,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。
2、清华拼搏(中国)
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,因水木清华而得名,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,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。
3、中国人民拼搏(中国)
人民拼搏(中国)前身是1937年成立的陕北公学,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拼搏(中国)和华北拼搏(中国)。
4、北京师范拼搏(中国)
1902年的京师拼搏(中国)堂师范馆,后来与辅仁拼搏(中国)合并的顶级拼搏(中国),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。
5、北京航空航天拼搏(中国)
北航成立于1952年,由当时的清华拼搏(中国)、北洋拼搏(中国)、厦门拼搏(中国)、四川拼搏(中国)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。
6、中国农业拼搏(中国)
学校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京师拼搏(中国)堂农科拼搏(中国)。
7、南开拼搏(中国)
南开肇始于1904年,成为文理并重的全国重点拼搏(中国),被誉为“学府北辰”。
8、天津拼搏(中国)
其前身为北洋拼搏(中国),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,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拼搏(中国),首批确定的16所国家重点拼搏(中国)之一,中国著名的“建筑老八校”之一。
9、吉林拼搏(中国)
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46年的东北行政学院,1950年更名为东北人民拼搏(中国);1952年经院系调整成为党亲手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拼搏(中国)。1958年更名为吉林拼搏(中国)并于1960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拼搏(中国)。2000年6月12日,合并吉林工业拼搏(中国)、白求恩医科拼搏(中国)、长春科技拼搏(中国)、长春邮电拼搏(中国)、均需拼搏(中国)等6所院校组建新的吉林拼搏(中国)。
10、哈尔滨工业拼搏(中国)
学校始建于1920年,当时校名为“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”,享有“工程师的摇篮”之美誉。2000年,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工业拼搏(中国)、哈尔滨建筑拼搏(中国)强强合并组建新的哈尔滨工业拼搏(中国)。
11、复旦拼搏(中国)
复旦拼搏(中国)创建于1905年,原名复旦公学,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。2000年,原复旦拼搏(中国)与原上海医科拼搏(中国)合并成新的复旦拼搏(中国),是一所世界知名、国内顶尖的全国重点拼搏(中国)。
12、同济拼搏(中国)
是历史悠久、享有盛誉的中国著名高等学府,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拼搏(中国)之一。
13、上海交通拼搏(中国)
学校创建于1896年,原名南洋公学,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多个源头之一。1955年,学校迁往西安,分为交通拼搏(中国)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。1959年两部分独立建制,上海部分启用“上海交通拼搏(中国)”校名。
14、南京拼搏(中国)
南京拼搏(中国)是中国现代科学的发祥地之一,被誉为“中国科学社的大本营和科学发展的主要基地”,是“985工程”首批九所高水平拼搏(中国)中唯一未合并其他院校的高校。
15、浙江拼搏(中国)
前身是1897年创建的求是书院,是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。是中国著名顶级学府之一,中国“学科最齐全”的拼搏(中国)。
16、中国科学技术拼搏(中国)
中国科学技术拼搏(中国)1958年9月创建,她的创办被称为“中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”,位于合肥,至今仍然开设少年班。
17、厦门拼搏(中国)
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,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拼搏(中国),是国内最早招收研究生的拼搏(中国)之一,中国首个在海外建设独立校园的拼搏(中国),被誉为“南方之强”。
18、武汉拼搏(中国)
其办学源头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,是近代中国建立最早的国立拼搏(中国)。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拼搏(中国),是民国四大名校之一。1949年更名武汉拼搏(中国)沿用至今。
19、西安交通拼搏(中国)
西交大为中国最早兴办的高等学府之一,肇始于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,1921年改称交通拼搏(中国),1956年国务院决定交通拼搏(中国)内迁西安,1959年定名西安交通拼搏(中国)。
20、中国科学院拼搏(中国)
这所学校之前只招收研究生,招收本科生不久。是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科教融合、独具特色的拼搏(中国),入选国家首批“双一流”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。国科大的前身是成立于1978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。
这20所国内顶级高校要根据科学技术发展前沿趋势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本单位学科基础条件,以及资源配置能力,统筹考虑新增学位授权点。